“這面錦旗,一定要送給你們!是社區(qū)實實在在解決了大難題!”近日,杭州市拱墅區(qū)文暉街道京都苑社區(qū)收到居民許師傅送來的錦旗。這面錦旗的背后,是一場持續(xù)數月的漏水風波的圓滿解決。
事情起源于京都苑社區(qū)一棟已有二十多年房齡的老樓。樓下住戶許師傅家的天花板,不知何時被水漬“畫”上了斑駁的“地圖”,且面積還在不斷擴大。“肯定是樓上又漏水了!”許師傅又急又氣,找到樓上鄰居陳大叔理論。陳大叔也寸步不讓:“漏水的管道又不在我家,憑啥要我修?”雙方各執(zhí)一詞,多次溝通無果,矛盾持續(xù)升級。
接到許師傅的反映后,社工畢海軍立刻行動起來,馬不停蹄地走訪了兩戶家庭,并聯(lián)合物業(yè)展開詳細調查。專業(yè)水電工的檢測結果揭開了謎底:漏點確實是樓上衛(wèi)生間的一處老舊鑄鐵進水管開裂。由于當年特殊的建筑設計,陳大叔家的這段下水管道,恰恰“藏”在樓下許師傅家的吊頂內。問題在陳大叔家,但管道“地盤”卻在樓下,這正是雙方爭執(zhí)的癥結所在。
找到了“病根”,如何“治病”更考驗智慧。社區(qū)迅速組織了一場調解會。面對“火藥味”,畢海軍沉著應對,亮出“破冰三招”:一是專業(yè)服人,亮出物業(yè)和水電工的詳細檢測報告、漏點位置圖,用事實說話,讓陳大叔清楚了解問題的根源和責任。二是換位共情,畢海軍耐心引導:“許師傅家天天看著天花板‘下雨’,心里啥滋味?換作是您家呢?”設身處地的溝通,觸動了陳大叔。三是情感破冰,憑借前期多次上門走訪建立的良好關系,畢海軍趁熱打鐵,動情地講述“遠親不如近鄰”的道理,回憶兩家過去和睦相處的點滴。真誠的話語,融化了堅冰。最終,陳大叔點頭同意承擔維修責任。
令人暖心的是,施工期間,陳大叔主動提出:“如果需要臨時搬動許師傅家的東西,盡管放我家!”這份主動伸出的“橄欖枝”,讓許師傅倍感溫暖。短短一周,新管道順利更換,惱人的漏水問題得到徹底解決。
維修后的水管
一個月后,看著煥然一新的天花板,許師傅感慨萬千。他特意制作了錦旗送到社區(qū),緊緊握著畢海軍的手笑著說:“多虧了海軍和社區(qū)!不光修好了水管,更把我們老鄰居的情誼也‘修’好了!”